搜尋此網誌

2010年8月24日 星期二

我甚為難


每個人每天都會做無數的抉擇,而每個抉擇的背後,都必然要求抉擇者負上責任或付上代價,所以,有些抉擇是不容易作的,尤其是當人沒有辦法預知抉擇的後果!  

大衛數點百姓之後,面對的是一個三難的抉擇,一是七年的饑荒,二是被敵人追趕三個月,三是國中三日的瘟疫。若然可以,大衛真希望他不用抉擇,他不想負起這個抉擇的責任,他付不起抉擇的代價,因為他無法估計這三難抉擇的後果!  

「寧願落在神手裏,也不願落在人手裏」,是大衛在難於取捨之中的一個選擇準則,雖然他明知第一二個選擇都是出自神的手,但他是寧願神親手執行審判,也不希望神假手於人,因為他始終相信神是一位有豐盛憐憫的神。  

「我甚為難」,道盡了人生抉擇的艱難處,人在生活中的抉擇,很多都是影響一生的,一失足成千古恨,但當人覺得「我甚為難」時,只要仍相信神是掌管萬有的主,祂的計劃最美好不過,就能知所抉擇,無悔無憾!

簡樸

「基督教的簡樸與那井然有序的複雜生命和諧相處。它拒絕用一些容易的、教條式的答案,去處理那困難而複雜的問題。」傅士德

愚昧之行


世上沒有人能夠一生不犯錯,與神親近並蒙神保守如大衛者,也不能逃避行差踏錯,而錯者,也不純是做錯了一件事,而是得罪了神。  

大衛數點百姓,並不是要使他更有效地去治理國家,分配資源等,而是要看看自己有多少實力,好炫耀一番。成功與驕傲真的很容易使人墮入惡魔的詭計而不自知,大衛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。當他擁有百萬雄師時,舉世實在無人能與之匹敵,他能傲視同擠,然而就在他目空一切的時候,連上帝也看不到了。  

數點百姓的行動,其源不過一念之差,這一念就是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,難怪箴言教導世人:「你要保守你心,勝過保守一切,因為一生的果效,是由心發出。」(箴四23)。若非大衛有好大喜功之念,就沒有數點百姓之舉了。  

大衛數點百姓之後,就知道此乃愚昧之行,其嚴重性不但是做了一件錯事,乃是犯了大罪,虧缺了神的榮耀,只能切切認罪!但人是要對自己的作為負責的!

紀律

「教會紀律並不是一套法律規章,而是基於神的話語,而真理的依據必在神的公義與慈愛上,才不會偏差。」唐佑之

大衛末終之言


大衛的一生,有過快活逍遙的牧童生活,也有顛沛流離的逃難生涯,又有顯赫一時的彪炳戰功,更有萬人之上的帝王尊貴。他生命的光輝處使神得着無比榮耀,他生命的黑暗而又使神得着褻瀆。他歡笑過,又悲哀過,他成功過,又失敗過,但無論他的生命在任何光景,他都執着神的同在,而神也沒有離開他。  

人生到了盡頭。若然這一生沒有給人帶來人生的智慧,那麼人之將死,必然是沮喪悔恨,痛悔自己沒有好好把握這有限的人生。所以人在末終時的態度,最能反映他的一生是否有意義地活過。  大衛末終之言,雖然簡短,但卻能充分反映出在大衛的生命裏,耶和華是佔何等重要的位置。他在末終之時,仍緊抓着神與他所立的永約。他自知並非像日出之晨光能使嫩草長成,所以他對神特別懷感恩之情。讚美與感恩的情懷在這短短數語中,表露無遺。  

人之將死,仍能滿懷感恩讚美,此生必無憾矣!

信心

「基督徒生活的成功與否,是以他的信心來衡量。」杜恩

我恨不得替你死


押沙龍之亂終於被大衛平定了,而押沙龍更被約押所殺,大衛又喪一子。  

押沙龍為大衛所鍾愛,但奈何竟悖逆大衛,大衛不得已起兵討之,但卻囑咐將領不要殺他,大衛愛子之情,於此可見。  

然而押沙龍終於死了,亞希瑪斯和古示人都來報捷,但大衛所關心的不是戰情之勝敗,他最關注的還是他兒子押沙龍的平安!縱然這個兒子叛變他,要謀害他,但血濃於水,骨肉之親始終是不能改變的。大衛仍然以父子之情愛護這孩子。  

「我恨不得替你死」,一語道破那份父子深情,大衛是寧願自己死,總好過白頭人送黑頭人。喪子之痛折磨着身心俱疲的大衛。  

天父何嘗不是「恨不得替我們死」,我們是悖逆祂的孩子,我們習慣傷透天父的心,要祂為我們憂心。然而天父真的這樣作了,祂的獨生子真的為我們死了,使我們不致於死。從大衛愛子之心,可見天父愛人之情!

禱告

「要有正確的禱告,必須先有正確的讀經。好的讀經定規隨著禱告,好的禱告定規出於讀經,這兩件事都同樣重要。」李常受

彼此切實相愛


這是一篇求神對付敵人的祈禱詩,是大衛逃避兒子押沙龍的時候作的。  

大衛的心情十分複雜,他的敵人查實是他的兒子,他的百姓,詩歌中說:「有許多人起來攻擊我」,「有成萬的百姓來周圍攻擊我」,敵人與百姓的雙重關係構成了第一重的詭譎,他不能以對付敵人的態度來對付百姓,他又不能以愛護百姓的方式來愛護敵人,因而再構成了第二重的詭譎。大衛一方面求神「打了一切仇敵的腮骨,敲碎了惡人的牙齒」,但另一方面又求神賜福給百姓。大衛在這事情的做法上和態度上都是處於兩難之間,難以取捨。  

人做任何的事情,都會以這事情的另一面作代價,但許多時候,人面對魚與熊掌的抉擇,得魚而失熊掌或得熊掌而失魚都會令人無所適從。這時我們只能在禱告中將這種詭譎的抉擇交給神,相信在神是沒有難成的事,更相信神的安排必是最好的,而我們就順服在神的主權下。  

學習大衛將兩難的問題交給神,終有一日,我們會察覺到神處理問題的奇妙。

福音

「真正的聖經福音是富含社會和道德功能的。」高力富

有受苦的心志


人生中有順有逆,在順境中能利天下,在逆境中能處之泰然,方是真丈夫,大英雄。  

大衛的生命旅程不是一條坦途,而是順逆交替,他早年戰功顯赫,但今日卻落得如喪家之狗,被兒子押沙龍逼得急急逃亡。在逃難途中,更兼受掃羅族基拉的兒子示每辱罵。大衛本可將滿肚怨鬱盡發洩在示每身上,叫亞比篩割下他的頭來,但他反而阻止亞比篩這樣做,這是因為在艱難困難中,他仍然抓住神,而不願靠己方來解決問題。  

大衛心裏渴望這一切都是出於神,是神叫押沙龍叛變,是神令示每辱罵他,因為只要這一切都是出於神,他就可以有力量忍受下來。再艱難的日子,再苦毒的辱罵,只要是出於神,他就無話可說,只能默默忍受,等候神的施恩。  

忍辱,對大衛來說並不是一件容易作的事,他是一國之君,卻要受人的咒罵,但他終於靠着神忍受下來,這是他生命的重新磨煉,好叫他再度依靠神,忍辱的精神是一種能幹大事的精神。

忍耐

「忍耐是尊榮神的,並且予祂以充足的時間而用祂自己的方法來對待我們。忍耐乃是我們對祂的慈良與信實一種信心最高的表現。」慕安德烈

2010年8月19日 星期四

審判

「基督徒是唯一在世上生活時,常想到神審判的人,這是神告訴他要做的,神說他所做的事要受到審判,他的生活也要受到考驗。」鍾馬田

爭戰之策-順服神


中國人有一種倫理道德觀,名為「報應」,他們相信「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,若然不報,時辰未到。」報應觀使得他們謹慎言行,不敢作傷天害理的事。  

在我們的信仰裏,雖沒有報應之名,但卻有報應之實,按公義審判的主,必會賞善罰惡以保證人間善惡價值之運行。  

殺了人的大衛,在他的後半生漸漸遭報,先是他與拔示巴所生的兒子遭神攻擊夭折,繼之則是其長子暗嫩被己子押沙龍所殺。事緣暗嫩愛押沙龍的妹子她瑪,詐病將她姦污,押沙龍懷恨在心,就設計殺暗嫩。  

有謠傳說押沙龍殺了王的眾子,大衛驚聞噩耗,真是悲慟得死去活來,縱然其後得知只是暗嫩一人死了,但加上押沙龍逃走,一子亡,一子去,也使得大衛眼淚縱橫。  

宮廷道德的敗壞,家庭悲劇的發生,大衛都是責無旁貸的。遭報之時,大衛實怨不得旁人及上帝,他只能悔恨自己曾作了傷天害理之事。

失子之痛


認罪的作用在屬靈的層面上使人與神復和,但這並不表示人可以逃避犯罪的責任,人還要承擔起得罪人的後果。  

大衛殺了烏利亞,要償還四倍,所以大衛後來共失四子,此乃罪當如此,大衛不能不接受此罪的懲罰。  

大衛悔罪,所以耶和華已經除掉他的罪,但他還得承擔起犯罪的後果。神攻擊拔示巴給大衛所生的孩子,使他得重病,無論大衛怎樣禱告禁食,神仍是取了孩子的性命,祂不以自己的憐憫而放棄公義,大衛子亡,在神是顯為公義的。  

沒有甚麼比失子之痛更令大衛難過,因為孩子夭折,責在自己。雖然對罪負責會痛,但此痛是不能避免的,唯有硬掙上去。  

神是公義的,祂不會容讓罪人逍遙法外,祂公義的審判必臨到罪人身上;但神又是慈愛的,祂不會離棄犯罪的人。神雖然懲罰了大衛,但祂仍有慈愛憐憫隨着他。大衛始終是與神十分親近的人!

悔改

「矛盾的悔改是半心的悔改,人格中的一部分是悔改了,但另一部分仍然沒有悔改。」馬維思

憂傷痛悔的靈


真正的認罪,就必須要有真正憂傷痛悔的靈,才能叫神為我造清潔的心,使我裏面重新有正直的靈,否則認罪也是徒然。  

大衛干罪非淺,他姦污人妻,借刀殺人,直至先知拿單指陳其非,他才醒悟,作詩表達痛悔之心。  

在大衛這篇祈禱詩中,大衛悔過之心表露無遣。他自知罪大惡極,而且大錯鑄成,就如覆水難收,無論如何也不能挽回的,他不能使拔示巴重得貞潔,更不能令烏利亞死而復生,就是因為錯事沒有挽回的餘地,所以他只能作的就是盡情的痛悔,將一顆憂傷的靈,作為祭物呈獻到神的面前。  

承認自己的罪,最低限度能減輕自己良心的責罰,使那不能改變的罪的事實能在心靈中得安頓,但認罪的作用不止於此,還能令人得着重新做人的力量,使一切過去的,都不能攔阻過清潔正直的生活。真正的認罪是一種向過去死、同將來活的行動,這關鍵在於那顆憂傷痛悔的心靈有多深。

2010年8月17日 星期二

墮落

「人最大的墮落,莫過於把自己看為被命運支配、被環境決定的一件東西。」

大得褻瀆的機會


「罪」不但指做錯了事,得罪了人,它更深一層的意義是得罪神,所以保羅在羅馬書也說:「世人都犯了罪,虧缺了神的榮耀。」(羅三23)  

大衛犯的是姦淫罪和殺人罪,都是做在人身上的罪,但他卻被罪弄瞎了一般,對自己的罪竟懵然不知,直至先知拿單借比喻直斥其非,他才明白自己是得罪了耶和華。  

大衛說自己得罪了耶和華,並不是抹殺了自己在人身上所作的錯事,而是他深知錯事的背後還有一層屬靈意義,就是得罪神,就正如先知拿單所指出的嚴重性:「叫耶和華的仇敵大得褻瀆的機會。」  

原來罪的後果是這麼嚴重的,它使得神的名被褻瀆,虧缺了神的榮耀。所以人若不把神的榮耀作為行事為人的準則,那就是容讓罪輕而易舉的進入生命當中。  

重視神的榮耀,以榮耀神為己任,不願神的仇敵得着褻瀆的機會,人就能保持對罪的敏感度,而不會輕易讓罪遮蔽自己的眼睛。

2010年8月16日 星期一

「人是神和祂的對手撒但衝突的中心:神要人,但是撒但也要人。」江守道

耶和華甚不喜悅


大衛一向所作所為,都甚得神喜歡,但這個對神充滿豪情的生命裏,卻有一個致命的污點,帶給大衛的後半生不少坎坷傷痛。  

大衛生命中的這個污點,就是貪戀拔示巴的美色,繼而借刀殺人,謀害拔示巴之夫烏利亞,聖經給這事的評價是:「耶和華甚不喜悅。」  

一語褒貶,「耶和華甚不喜悅」,真是令大衛那充滿光輝的生命一落千丈。耶和華之所以甚不喜悅,是因為大衛在犯罪的過程中沒有半分悔改之意,直到先知拿單見他時他才醒覺,他對罪的覺察力減至前所末有的低點,他容讓自己的生命由罪惡引領,卻沒有讓神介入和干與。  

由於大衛沒有讓神在罪中介入和扭轉,他是人在罪中,身不由己,一股無可奈何的沈鬱瀰漫在這件事件當中。若不是拔示巴懷了身孕,大衛也可能無須借刀殺人,整件事件就或許有轉寰的餘地,但罪卻逼使大衛接二連三的犯錯,到最後大錯鑄成,悔之已晚。  

一念之差,卻換來一生遺憾,此不可不察!

2010年8月15日 星期日

禱告

「將禱告當作問題的試驗,這不是向神禱告,乃是試驗神的信實和對神的懷疑。」于中一

大膽禱告


禱告可以將不可能的事變為可能,問題是人有沒有這份膽量。不是每個人都有膽向神祈禱不可能的事,只有那些能深切體會神心意並相信神的人,才有這種膽量!  

神與大衛立約,這約的偉大震驚了大衛的心靈,他甚至不敢相信,他算甚麼?他的家算甚麼?竟然能得到神這般的恩寵,這在常人眼中實在是不可能的事,這簡直是一種信心的挑戰。  

沒有信心的人經不起這番挑戰,他們會讓不可能的事繼續其不可能,但大衛有信心,所以他能面對這信心的挑戰。在他的禱告中,他一而再,再而三敘述神在歷史中的作為,又重申這約的內容。在當中有讚美、有感恩、有祈求。大衛的禱告是要使這看似不可能的應許,能得到進一步的肯定。他要求這約的每一點都能在神裏面得着確立,這項要求是一項信心的要求,是大衛從生命深處中發出的。  

大膽禱告,這種膽量不是憑空生出來的,它有神的應許和話語作為基礎。

2010年8月11日 星期三

神的介入

「只有將神介紹到生活中的每一個事件裏,所有的混亂就變得井然有序。」孫德生

白日黑夜之約


神與大衛立約,應許必使他的後裔接續王位,並堅定他的國。這約並沒有因為歷史環境的轉變而失去效力,相反,歷史環境的變遷,只能說明神與大衛立約的堅執性,其效力是歷久不衰的。  神稱這約為白日黑夜之約,只有使白日黑夜不按時輪轉,才能廢棄此約,不令大衛的後裔坐在寶座上為王。自南北國分裂之後,北國以色列屢換王朝,終於主前七二二年為亞述所亡;而南國猶大卻始終一脈相承,大衛的後裔沒有停止坐在王位上。歷史證明了大衛之約的真實性。  

然而南國終於在主前五八六年亡於巴比倫之手,時人認為神已棄絕二國,大衛之約終於告吹,但神的永恆計劃並非那背逆的百姓所能執持,他們只能從表面的國情來推斷神的心意,卻不能從神信實的本性中認定他與人立的約永不落空。神透過先知再次申明大衛之約乃是自日黑夜之約,縱然世情多變,神仍是信實不變的。  

唯有當我們把持這「白日黑夜之約」的精神,就能在任何處境中仍有盼望。

大衛之約


大衛是神整個救贖計劃中一個重要的人物,若沒有大衛這號人物,神在創世以前所定下的救贖將無從落實。  

神在創世時已揀選了以色列人作為祂的選民,祂首先在亞當的兒子中選了塞特,再從塞特的後代中選出挪亞,隨着選出閃,跟着是亞伯拉罕、以撒、雅各,再從雅各的十二個兒子中選出猶大,最後從猶大支派中揀選了大衛。神的揀選不是到大衛就中止了,神在歷史中仍不斷作出挑選,而大衛就是耶和華從羊圈中呼召出來,立為以色列的君王的。  

一個牧羊人和一個君王實在相去千里,牧羊人要成為君王不知要經歷多少奇異遇,若不是耶和華的意思,實難想像牧羊人可以成為君王,但大衛已經成了以色列的君卻是千真萬確的事,而神在這時更與大衛立約,堅立他的國(祂的國)這是亞伯拉罕之約的延續,也是耶穌用血與我們立新約的肇端。  

大衛之約與我們的生命有着一種密切的關係。

認識神

「歸根結蒂,最重要的並不是我認識神,而是支持這個事實的另一更偉大事實:祂認識我。」巴刻

起意建殿


大衛與掃羅不同之處,在於掃羅只關心自己的事而大衛卻關心神的事。掃羅最關心的是自己的王位能否保住,大衛對自己有沒有威脅,卻沒有關心神是否得着榮耀,所以在掃羅年間,以色列民沒有在約櫃前求問神(代上十三3)。但大衛恰好相反,自定都耶路撒冷後,便希望京城成為全國的宗教中心,於是有迎約櫃進京之舉。不單如此,他更不忍心神的約櫃放在帳幕內,而自己卻住在香帕木的宮中,所以立意要為神建殿。  

雖然神另有心意,祂寧願住在祂的子民當中,而不是住在建築物內,加上大衛的手染血太多(代上廿二7),才不許他建殿,但大衛的一番心意,卻是神所喜悅的。  

大衛住在香帕木的宮中,舒適安逸,卻沒有迷失尊重神的心,他和神的關係不是只可共患難而不可共安樂的,不論患難安樂,耶和華都是他生命之首。起意建殿表明了大衛在安樂中也能奉耶和華為首,這與一般人那種在安樂中忘記神之心,實不能同日而語。

教會

「神所最關心的,並不是教會能做甚麼,乃是教會是甚麼,是甚麼應當永遠放在做甚麼的前頭,因為我們所做的與我們是甚麼人相稱。」史德門

看自己為輕賤


真正尊心仰望神的人,眼中只有神而沒有自己,他是一心一意的敬拜神,縱然旁觀者不明所以,妄加批評,他也不理會,他心裏知道神必喜悅他的敬拜。  

米甲見大衛在耶和華面前踴躍跳舞,衣袍掀起,以致露體,認為是有失君王體統,就輕視他。米甲的輕視,表示她重視君王的體統過於神的榮耀,她眼中充滿着人間的道德標準和社會規範,雖然這些標準和規範都是好的,但若將之當為最高的價值觀,那就攔阻了與神關係的進深。米甲與神的關係是囿於傳統體統的框框內,所以她無法了解那種超過道德層面的屬靈經驗。  

大衛對神的敬拜是一種真正的敬拜,他全副的心靈都專注於神,這種全生命投入的敬拜使他超出了人間所有道德規範的限制,而達致敬拜裏的高峰經驗,此實非旁人能了解。他雖是君王,但在神面前他必須看自己為輕賤,才能完全放下自己回到神面前,否則一切敬拜都只不過是徒具虛文,不是真真正正的與神相交。大衛看自己為輕賤是他能夠親近神的關鍵。

這水好像血


一將功成萬骨枯,古今多少英雄名將,能夠留名於世,全靠背後一班忠肝義膽的戰士,肯為他作戰,為他犧牲。然而,不是每一個領軍的,都能有一種力量,使部下願意為他死。大衛卻有這種魅力。  

大衛思鄉,希望能喝伯利恆門旁井裏的水以解鄉愁,此只不過是大衛一種主觀的願望,並不是命令,但已經令到三個勇士不惜冒着生命危險闖進非利士人的營盤,從井裏打水奉給大衛。且不論這三個勇士的忠心事主,而單看大衛之回應,就能了解大衛何以有能力令部下為他賣命。  

這水好像他們的血!是他的部下冒死用生命換來的,每一滴都是生命中最叫人崇敬的忠貞精神。在思鄉之情與部下之血之間,大衛選擇了後者,他寧願鄉愁得不到滿足,也不願一己的滿足建基在別人的犧牲上,他是一個關懷部下、珍惜部下生命的統帥,難怪部下願為他死而後已!  

大衛是一位良主,他熱愛部下,對下屬有感情,不似古今名將一般,將自己的成功建基在部下的生命上。

忠心

「在日常生活的小節上忠心,纔是預備接受隨時臨到我們生命中偉大命令的最佳之策。」邁爾

2010年8月9日 星期一

斬草不除根


「斬草不除根,春風吹又生。」大衛不相信這句話,他只相信神。  

當日大衛在洞中饒了掃羅一命,曾向掃羅起誓不剪除他的後裔,且在掃羅父家中不滅沒掃羅的名(撒上廿四21-22)。所以掃羅死後,大衛沒有立時吞佔掃羅的一切,成為以色列王,他只是在希伯崙作猶大家的王,而掃羅的兒子伊施波設,就登基作以色列王。  

大衛沒有設法斬草除根,他曾起誓不剪除掃羅的後裔。但這項斬草除根的任務,卻由伊施波設的兩名軍長,比錄人臨門的兒子,利甲和巴拿執行了。  

利甲和巴拿假借耶和華的諭旨殺了伊施波設,大衛沒有感到求之不得,他反而向耶和華起誓要殺利甲和巴拿。雖然伊施波設的死,對他是有利的,但大衛寧肯斬草不除根,也不願假手於人。  能夠斬草不除根,為自己留着後患,除非是對神深信不移,否則始終是心裏有刺,非拔除不可。

憎恨

「憎恨是促使人分離的基本內在力量。」路易‧史密德

2010年8月8日 星期日

大衛作哀歌


大衛兩度放過機會不殺掃羅,但掃羅終於在基利波山死在非利士人手中,連他的好友約拿單也不能倖免。  
掃羅死了,即表示大衛的危險過去了,但大衛沒有因脫離凶險而歡欣雀躍,他反而為掃羅和約拿單的死而流淚悲哀。  
大衛作哀歌,極其能事的頌揚掃羅,稱他為奠榮者、大英雄,讚譽他勇猛非凡,其刀劍非剖勇士的油不收回,又呼籲以色列的女子為掃羅哭號……。這一切說明大衛沒有忘記掃羅是耶和華的受膏者,縱然掃羅以前幾番逼害,但也不能抹殺掃羅是以色列的君王,尊重他就是尊重神。  
哀歌中,大衛對約拿單的友情再一次溢於言表,此情是一去不再返,大衛沒有忘記約拿單的恩情,但此情無以為報,只能發而為簡單而直率的表白:「我兄約拿單哪,我為你悲傷!我甚喜悅你!」  
在大衛的哀歌中,可見大衛是一個柔情似水的人,當中有朋情,也有對仇敵以德報怨之情。大衛不失為性情中人。

禱告

「也許禱告會因條文化和形式化而變得毫不實在,但禱告也會因過分漫不經心而變得不實在。聖經要求我們在這兩種極端中找到平衡。」尼萊艾斯

2010年8月5日 星期四

願你崇高


大衛逃避掃羅,躲在洞中,生命凶險萬分。他作詩描寫其險境:「我的性命在獅子中間,我躺臥在性如烈火的世人當中,他們的牙齒是槍、箭,他們的舌頭是快刀。」大衛無時無刻不面對生命的威脅,他只有「投靠在耶和華翅膀的蔭下,等到災害過去。」  

大衛在急難中向神禱告,述說自己的苦情,但他的心不是一顆自憐自悲的心,他的眼目能在痛苦中親眼見神,所以在述說自己苦境中,能夠筆鋒一轉,發出「願你崇高」的讚美。在讚美之餘,信心就捷然倍增,深信仇敵必自食其果,跟着又再讚美。  

大衛生命的豪情,在於他能在急難中感謝神。他的災害未曾過去,他的仇敵未曾自食其果,神仍然將他放在痛苦的磨煉中,但他對神的信心超越了這一切,無視於眼前的艱難,他早已急不及待要發出讚美,不似一般人要等到神的作為顯現才曉得感恩。能夠在艱難的日子中唱詩歌頌神者,其生命的隱密處,定與神有密切的契通。

完美

「在完美上的缺欠,與停止追求以致達不到完美,兩者之間自然有極大的差別。」勞威廉

鉑失良機


以神為生命之首的人,很多時候的行徑都是令人費解的。大衛不殺掃羅就是一例。在他的跟隨者眼中,他是愚不可及,錯失良機,而機會是一去不返的,錯過這機會的結果可能是:今日你不殺他,他日他便來殺你。但在大衛的心中,他是高舉神過於一切的,寧願放棄大好良機,承擔起日後可能的結果,也不能殺掃羅,因為他是耶和華的受膏者。  

大衛的跟隨者,以神的應許來鼓勵大衛趁機殺掃羅。這是神的應許啊!殺掃羅不過是實現了神的應許!若然大衛看不到掃羅是耶和華的受膏者,他可能真會這樣做,但他終於看見神,他尊重神自己過於高舉神的應許,他不因着神的應許而放下神自己。這種深度的奠敬神是他的跟隨者所費解的。然而他仍割下了掃羅外袍的衣襟,這表示他為神放棄的機會還不完全,尚有些微保留,這些微的保留說明大衛對神的敬畏仍未爐火純青,但已非一般人能達到了。  

為神放棄自己的機會,正是捨己背十架的精神!

價值觀

「要考驗人的價值觀,最佳的方法就是觀察當他們不必做任何事情之時,會做甚麼。」畢德生

凡是禱告祈求


在大衛的逃亡生涯中,從沒有缺少禱告。這段經文記載了大衛將兩個重要的決定交在神手裏:「可否到基伊拉去攻打非利士人?」,「應否逃離基伊拉以避掃羅的追趕?」這兩個決定都是關係重大的,其嚴重性關係着大衛和跟隨他的人的生死存亡,決定之對錯就表示他們的生死。所以大衛將決定交給神,聽他指引。  

第一個決定和第二個決定的不同之處,在於前者是將大衛和跟隨的人置於險境中,而後者則是逃離險地,所以前者有反對的聲音而後者則沒有。在第一個決定當中,大衛的跟隨者向他獻計,逼使大衛要再次從神那裏得着肯定,這過程中,雖或有信心輀弱,但最終大衛仍能聽從神的意思而排除人的心意。  

大衛的禱告不是將他的意思告訴神,而是向神發出問題,他只是跟從神的旨意而行。他祈禱也不單是為了得着指引,背後意味着他將神列為生命的首位,是尊重神、敬畏神的表現。這是屬神的人必有的品質。

禱告

「若你禱告時,認為你的祈禱成功與否,決定於你的心是否夠堅持,那麼你多半會落入深沉的失望中。」白約翰

2010年8月3日 星期二

死而後生

「靈性的生命不是逃死避禍的生命;它寧願受死並在死中得以保全。它唯獨在完全毀滅之中才贏得真理。」潘霍華

能為神作大事


中國先哲云:「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勞其筋骨,餓其體膚,空乏其身,行拂亂其所為。」這句說話的每一點,都正好說明大衛的境況。  

大衛逃避掃羅,沒有食物,沒有兵器,處境甚是危險。但他臨危不亂,在挪伯祭司亞希米勒那裏,騙取得食物和兵器。大衛逃難,卻不是一頭驚弓之鳥,嚇得荒惶失措,他是臨危不亂的去面對眼前的窘境。  

亞吉王臣僕的話,大衛深知其嚴重性,這句話隨時可招殺身之禍,他要留有用之身被神所用,他不能就此死去。於是為了避禍,他寧願受辱。他選擇了在眾人面前裝瘋,使唾沫流在鬍子上,以息亞吉王和眾臣僕之猜忌。這是幹大事者的豪情,他能屈能伸,他知道怎樣處卑賤,也懂得如何處豐富。雖然要忍受莫大的屈辱,但他也頂得住。  

愈能忍耐大屈辱者,愈能成大事。韓信袴下之辱的故事,正是大衛的寫照。逃難裝瘋的滋味絕不好受,但不經歷這番磨練,又豈能為神作大事!

「愛是復雜、隱私,無法觸摸得到的感情。在分享愛時需要表達。每個人都以不同的方式表達愛。不尋常的表達方式才能使愛成為生命中最強大和最持久的力量。」

生死之交


沙場的戰功,顯出大衛的豪氣干雲,但英雄不是沒有眼淚的,大衛更是一個感情豐富的人。  大衛與約拿單交情甚篤,聖經記載:「約拿單愛大衛,如同愛自己的性命。」(撤上十八1;廿17)卻沒有反過來說,大衛同樣愛約拿單如同愛自己的生命,好像約拿單愛大衛多於大衛愛約拿單,但其實不然,大衛愛約拿單就連自己的性命也可以交在對方手裏。  

在大衛與約拿單中間,夾着一個掃羅,使得這段交情顯得錯綜複雜。這三角的關係,真是剪不斷,理還亂,掃羅要殺大衛,約拿單又是掃羅的兒子,在人之常情上說,就算大衛猜疑約拿單也不為過。但大衛沒有猜疑,他相信約拿單不會將自己交在敵人手裏,他相信那枝決定他去向的箭,這就是大衛愛約拿單之處,也是這段可歌可泣的交情的偉大處。生死之交,臨別依依,真是一別不知何期,這時豪情萬千的大衛也不禁哭的更慟。大衛之柔情,此可見一斑。

困難

「困難,對於有個性的人,特別有吸引力。一個有個性的人在面對困難之時,才會真正認識他自己。」戴高樂

英雄落難


生命中總有艱難,但艱難卻是生命的磨刀石,叫生命愈發堅剛。神就是這樣磨練大衛的。  大衛在戰場上可說是叱吒風雲,馳騁沙場,無往而不利,他大大殺敗非利士人,可說是戰場上的豪雄。戰蹟彪炳不能使他更受掃羅重用,反而增加了掃羅殺他的心。  

大衛明知掃羅要殺他,但他仍忠心為掃羅打仗。雖然功愈大,險愈深,但他不計較,只知在戰場上盡忠。他沒有因為要減少掃羅的猜忌,或要討掃羅歡心,就在戰場上敷衍塞責。終於仗是打勝了,禍也隨之臨頭。  

從耶和華那裏來的惡魔又降在掃羅身上,掃羅用槍想要刺透大衛,於是大衛在米甲的幫忙下夜逃。他這一逃,除了保得性命之外,就表示他將一無所有,他要放下妻子,忘記以前的戰功,做個四處逃命的人。決定逃亡是大衛生命中一個重要的抉擇,但也是逼不得已不能不作出這樣的抉擇。英雄雖然落難,但他生命的光采不是黯然無光,在逃亡的日子中,大衛的生命仍散發出幽光。

聖徒

「神的旨意乃是要從個人的基督發展成團體的基督,從獨一的『兒子』發展成一群蒙救贖的兒子們,新約稱他們為『聖徒』。」華思德

神的顯示

「神僅顯示給小孩,完全的顯示僅給潔淨的小孩。世界上一切的訓練是使人成為小孩,這樣神才顯示給他們。」喬治馬克

神所揀選的少年


大衛出生於伯利恆,少年時過着牧養群羊的生活,他斷斷想不到在他逍遙自在的牧童生活中,竟會有以後波瀾壯闊的日子。這些風起雲湧的生命歷程,是源於那位不看人外貌而看重人內心的神的揀選。  

以色列人「揀選」掃羅作他們的王,但神卻揀選大衛。這位蒙神揀選的少年,根據掃羅臣僕的描述:「善於彈琴,是大有勇敢的戰士,說話合宜,容貌俊美,耶和華也與他同在。」  

少年的大衛,已集多項美德於一身,善於彈琴,說明他是充滿感性的人,音符在他的細胞中跳躍;大有勇敢,表明他的德性,勇氣並非人皆有之的德行;說話合宜,表示他具有理性,不論思考說話都若合符節;容貌俊美,指出他是健康活潑的少年,充滿生命力;耶和華與他同在,就表明他在靈性方面,也是活躍有力的。這樣的一個少年,難怪神和人都喜愛他。  

生命的內容是豐富的,在感性、德性、理性、靈性,甚至身體上,都有待人去發掘和享受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