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尋此網誌

2011年3月1日 星期二

看顧生命的愛


愛的默想與生命的經歷具有非常密切的關係,因為愛並不是理念的知識。詩篇廿三篇是三千多年來不朽的詩篇,原因是這首詩篇表達了大衛在生命中對愛的深刻體會。
  
這詩是大衛晚年之作品,他回顧自己一生,深深感受到神看顧生命的愛。在他牧羊的童年,他看到神的供應及引導,享受神的預備,在身心靈的需用上都充足,這種愛是深入的,也是豐盛的。
  
當大衛經歷人生的苦難時,他體會神的安慰與同在,這不是說大衛沒有驚惶、恐懼與壓力,每一天他都要面對,心靈極度疲乏,神的愛成了他唯一的支持,一步一步經過。當大衛面對重重的攻擊與羞辱時,神就成了他的榮耀與尊重,「愛」成為大衛的力量。
  
只有經歷到生命和神愛的人,他才能向別人施予這樣的愛。每一個人都是軟弱的,需要更多彼此接納、彼此支持,才能經歷人生各樣的艱難。願你多思索生命,默想神看顧生命的愛。

今天我要到你的家


面對一個被眾人藐視的人,就是考驗愛的時刻。在一個人人都保護自己的社會裏,要表達愛,就加倍困難。在耶穌身處的社會中,有一股巨大而無形的壓力,就是眾人都把律法的條文絕對化,所以眾人都在無形的社會規範中生活,越過這規範就會被排擠,更何況撒該是替羅馬人向百姓收稅,並且濫用權力,訛詐百姓,所以更會被人排擠。
  
耶穌面對撒該也同樣會受到這些無形的壓力,當祂說:「撒該,快下來,今天我必住在你家裏。」這句話不單震驚了所有百姓,更震撼了撒該的心,一股愛的暖流直湧進他的心裏,這是他多年來心底的渴望,他感受被接納、被寬恕,眼裏流下歡欣的淚,生命有了巨大的轉變。
  
主的愛完全是獨立而自由的,不受任何人的規範和軟弱所限制,而且祂願意為了愛,付上可能會傷害自己的形像和被群眾所排擠的代價。可是,我們不要忘記,這種愛又是人類最缺乏和需要的!

默默的等待


提到浪子的比喻,大多數人以為主角是浪子,其實不然,真正的主角是浪子的父親。耶穌藉這比喻向法利賽人和文士解釋神的愛,也說明祂如何接待罪人。
  
在這比喻中,有一個明顯的特徵就是父親的沉默,他面對小兒子分家產的要求,內心是極度難過,但仍然保持默然,沒有責備,因為他明白小兒子的生命必須經歷,才能體會何謂愛。讓兒子離家是痛苦的決定,這父親為了愛而默然接受,也默然等待,等待有一天這兒子能夠醒悟回轉。這父親的眼淚在心裏流下又有誰知曉呢!是的,生命的成長是需要時間和體驗,經歷失敗以致醒悟是極需要父親的愛。
  
不但如此,父親在小兒子離家後,天天掛念,每天凝視窗外,盼望有一天見到自己的兒子,心中的沉痛、牽掛和憂心,他仍然默默承受,等待兒子的出現,這是神堅忍的愛。人的生命就是缺乏這種力量,當我們眼見自己所愛的人走錯路而不受勸,我們便會痛罵和責打他,這雖是出於愛,對方卻不明白,因為我們的生命仍是缺乏默默等待的力量。

神愛的澆灌


保羅瘋狂了嗎?在患難中仍是歡歡喜喜的?在神的恩典中歡喜是人人所想望的,人生中,經歷患難而能夠不埋怨已是很難得,怎會歡歡喜喜盼望神的榮耀呢?
  
原來這是生命中一種愛的學習,能處患難而不怨天尤人,甚至是歡歡喜喜,這需要內在一股巨大力量,就是愛的力量。這力量並不是來自自己,乃是來自聖靈,祂把神的愛澆灌在人的心中,人才能經歷在困境中的轉變,可以學習默然、接受、面對,以致歡喜盼望。
  
人的愛是需要多方面的支持,與及被動,所以人的愛是有限制。可是神的愛卻不是這樣,這愛是無限量,而且並不需要外加以致完全,因此當神的愛澆灌在人的心裏,就可以豐富及提昇人的愛,使人有力量可以面對及承擔各樣的困境及生命。
  
接受神愛的澆灌是需要我們先在神面前謙卑,體驗自己需要這愛,聖靈才能工作,這過程是挺自然的,並不需要靠我們自己的力量去爭取。安靜等候吧!你必然發現神的愛可以突然澆灌在你的心意。

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


現代人所經歷的愛大多數並不是愛,乃是在別人身上尋找利益,當我們向對方付出少許感情後,就技巧地在對方身上掠盡一切的利益,再加上美名,稱這是愛的交流。當對方欲想加以拒絕和反抗,就以愛來作出壓迫:「我這樣關心你,你竟然不肯幫我……。」
  
真正的愛是發自深情,動機只是為了愛,而不計較對方如何,也不理會有否回報。「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」,真正能體驗這句話的人,只是鳳毛麟角,因為有多少人真正能認識自己是一個罪人呢?人人都自以為是,永遠都是看見自己的偉大。信徒只會在決志的時候才承認自己是罪人,往後就是聖人,只有別人是錯的,自己怎會有錯呢?
  
基督的愛就是我們在認為自己是聖人的時候,祂仍是默默為我們的罪死了。為一些完全不知是為他們死的人,默然犧牲,這愛是偉大的,因為祂根本沒有回報,還要忍受被誤會。弟兄姊妹,每一天我們都要思想:「今天在我還作罪人的時候,基督為我死了。」

憑信前行


他(摩西)因著信離開埃及... ...如同看見那不能看見的主。(來十一27)

最近看「十誡」影片,再次提醒我,摩西因著信心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經歷。《天路歷程》的作者本仁說:「信心不是靜坐不動,而是努力向前。」馬丁路德稱信心為:「一種明確堅定的注視,不見別的,只見基督。」威斯敏斯德信條把信心定義為:「專一地承認、接受,並信靠基督。」

早期女奮興佈道家安汝慈說過:「懼怕、懷疑和憂慮乃是信心的大敵。信即注目耶穌而行主所說的。我在瑞士時,曾見山上有一巨石,而有一高50呎的樹立在石上安然不搖,原來樹根包圍巨石,紮於地下。世上一切磨難,雖似巨石;然而信心便像樹根,深深紮於神裡面。」

中國最偉大的佈道家宋尚節博士說:1.看神自己作工,這就是信心。2.信心是由認識神而來,越認識神越有信心。3.憂愁是因為沒有信心。4.信心就是精金,得著信心的人就得著精金。5.你信到甚麼地步,主就為你成全到甚麼地步。6.屬靈的財寶即信心。7.信心越大,能力越大,恩賜也越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