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尋此網誌

2009年8月3日 星期一

切莫忙著行善以至於忽略了上帝。

如果我們的心麻木不仁,我們的生活與服侍就沒有喜樂,人生也變得空虛。但是當我們的心溫柔地轉向上帝,我們心裏就會充滿感恩和憐恤,並會將這些傳遞給他人。

所以,你的心如何呢?

若我心忽略了上帝,就不是跟從他的人;因我們對主的服侍,已變成空洞的責任。

道德指南


好幾個世紀之前,所羅門王得知什麼能改變上帝的百姓──以色列人的道德標準。那是應當從謙卑與悔改開始,耶和華對所羅門說:「這稱為我名下的子民,若是自卑、禱告、尋求我的面,轉離他們的惡行,我必從天上垂聽,赦免他們的罪,醫治他們的地。」(歷代志下7章14節)


對於基督徒來說,我們必須先列出個人生活清單,在禱告中謙虛地尋求上帝,悔改認罪,我們的生命就會改變。這時,上帝便會使用我們,來改變整個國家的道德規範。


再次復興我們,以你大愛充滿每顆心,願每個靈魂再次點燃,從天而來的火焰。


在道德上錯誤的事,在政治上絕不會正確。 ──林肯

聖潔

「聖潔不是神秘的臆測、熱心,或無節制的苦修,聖潔是思神所思,願神所願。」布朗

我還要跟從誰呢?


耶穌在憂傷,一個又一個跟隨祂的人離祂而去 祂難過不是因為少了跟從者,祂痛心是因為那些不信祂的人將要沉淪於苦海。  


「你們也要去嗎?」耶穌帶着憂傷問十二門徒,這個帶有試驗性質的問題,真是難於回應。耶穌早已心裏有數 - 加略人猶大將要出賣祂,要離祂而去 但祂仍向其餘十一個門徒發出這個具挑戰性的問題。  


問題簡單而直接,所以全無轉寰的餘地,耶穌要求直接了當的回答,任何顧左右盼,看風駛的巧言,都只是自欺欺人,而且更嚴重的是欺騙耶穌。  


「你們也要去嗎?」直指向每個門徒的內心深處,絕對說不上聰明伶俐的彼得,不曉得花言巧語,他只是用最誠懇、最自然、最理當如此的方式來面對耶穌的挑戰,「你有永生之道,我們還歸從誰呢?」一個真誠的反問,就是最佳的答案。這個反問表示彼得根本沒有選擇的餘地,要跟從誰也不是他此刻關心的問題,在他心裏根本就沒想過要離開耶穌,因為耶穌就是永生之道,不跟從祂,人又能有其他選擇嗎?  


對主忠心不二的人,並不存在要跟從誰的抉擇。

棄絕自己是達到良善的惟一途徑


彼得跟從了耶穌一段日子,雖未到登堂入室,完全掌握耶穌心意的地步,但已經有了點眉目。他曉得要因著主的愛而饒恕弟兄,在他心目中,饒恕七次是一個極限,而且還覺得這是了不起的。只是耶穌劈頭第一句回應就破了他那份沾沾自喜 -「我對你說,不是到七次,乃是到七十個七次。」  


饒恕有時不是一種偉大而可稱頌的行動,它甚至可能是一種自義無恥的作為。在講求功利、回報的社會裏,人學會了用寬恕來賣人情,使人欠自己的情債,作為日後討回利益的本錢,也有人寬恕別人,目的是顯出自己的胸襟廣闊,不記舊仇,但每次寬恕都記在心裏,讓自己滿足一番。這些饒恕其實淺薄得令人討厭,要饒恕便徹底饒恕,何必仍斤斤計較多少次?  


當我們心裏計算着饒恕人多少次,也就是定了人多少次的罪,就算到第七次,他以前六次的過錯,都沒有抹去,那算是饒恕嗎?所謂饒恕,就是一筆勾銷,再沒有多少次之分。  


耶穌教人饒恕七十個七次,也就是無限完全的寬恕,根本沒有次數之分,只是自以為在饒恕的功課上了不起的彼得,這次卻碰了一鼻子灰!

謙卑與信靠神是同義詞;而驕傲與自恃是同義詞


夜裏四更天,孤舟漂搖。大風、惡浪和黑暗聯合起來驚嚇人脆弱的心。門徒提起勇氣在夜裏抵抗風浪,怎知又殺出個在海面行走的人影,嚇得門徒不知是何方鬼怪。  


相信了耶穌的門徒,還沒有學習到依靠耶穌,因為他們根本尚未認識耶穌的大能。耶穌對他們而言,是夫子,是教師,而不是那位完全的神。  


要認識基督的大能,就要「付學費」。彼得付了不少「學費」,也因此對耶穌有更深的認識。  彼得對耶穌的感情熾烈,他希望學像耶穌,他渴想與主在一起,所以,他急不及待的要在水面行走來到耶穌跟前。是這番激情與信心令彼得勝過了人的限制,他心中只有耶穌,沒有自己,因此他也能在水面上走,只是當他的意識慢慢從耶穌身上轉離,周圍的風浪和渺小的自己,佔據了他的心,他就被自己和環境所擊倒,身體直向下沉。他立刻喊着說:「主啊,救我!」  


這次險死還生的經歷,是彼得所付的學費,他學到甚麼是信心,甚麼是疑惑。原來信心能叫人勝過風浪,疑惑則使人被環境折服。到最後,他認識到耶穌真是神的兒子。

我是罪人


一艘小船,在寧靜的革尼撒勒湖。船上坐着爾雅溫文的耶穌,而身上帶着點海水鹽腥味道的漁夫彼得正為祂撐船。  


船到水深之處,出身自木匠之家的耶穌,對自小靠海而活的彼得說:「下網打魚」,這句話實在有點荒唐,多年的打魚經驗告訴彼得,白日不是下網的時候,而昨夜的勞碌,也沒有得着甚麼,何況在當下此刻呢?  


率真魯直的彼得,稱呼充滿智慧的耶穌為夫子。智者的氣度,是沒有知識的彼得所尊重的,他就聽祂的話下網。這一網改變了彼得對耶穌的看法,也改變了彼得的一生。  


耶穌不再是教訓人的夫子,祂是世人生命的主,是那用兩隻船才裝得下的魚穫告訴彼得這個事實。這位偉大莊嚴的主,現在卻平凡地坐在自己對面,怎不叫打魚的彼得頓然驚醒,明白到自己是個罪人!他有罪,因為他還未承認耶穌是神的兒子;他有罪,因為他把基督的教導作為一般的人生智慧;他有罪,因為他信不過耶穌的大能。直至神的權能直接了當地展現在眼前,彼得的自我才一下子退下來,承認耶穌是他生命的主人。  


這一日,是彼得一生最重要的日子。耶穌就是這樣揀選彼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