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尋此網誌

2011年5月10日 星期二

愛使人蒙存疑權益之福


「凡事包容,凡事相信,凡事盼望,凡事忍耐。」
(哥林多前書13章7節)

在1860年,湯瑪斯.伊曼建議同儕醫生們,在未確定某藥物對患者是否有效之前,先不要開處方。此舉是為使患者獲得「存疑權益」,這句話也是法律專用語,意指:若陪審團對證據存疑,就不能宣判被告有罪。


作為一名基督徒,或許我們可以將這個醫療和法律用語,應用在各種人際關係中。如果我們能從聖經學到不妄下定論,使人能得到「存疑權益」,那就更好了。哥林多前書13章7節說:愛是「凡事包容,凡事相信,凡事盼望,凡事忍耐。」里昂.莫理斯在《丁道爾新約註釋》論到「凡事相信」時說:「要看他人最好的一面……不要如同世人一般,只想到人最壞的一面,這也不意味著愛是愚昧無知,容易被騙。在愛裡永遠有信心……,永遠願意使人得享『存疑權益。』」


每當我們聽見有關他人的負面批評,或懷疑他人的動機時,願我們不再論斷他人用意。讓我們施予存疑權益。

莫急於斷定眼見,首次印象莫看重;倘若消息尚不足,各方誤解易倍增。

罪的結果是死亡


這就如罪是從一人入了世界,死又是從罪來的;於是死就臨到眾人,因為眾人都犯了罪。(羅五12)

犯罪最可怕的結果就是死亡。我們認識罪惡不深,以致會隨意犯罪;甚至根本不認識犯罪的結果,以致不能警戒自己的生命。
  
聖經最清楚提到原罪的問題,就是這裏,因為保羅清楚說明死是從罪來的,死臨到眾人,因為眾人都犯了罪,所以未有律法以先,人類已有死亡;嬰孩出生就死亡,都在說明人是有罪的。除了原罪以外,人還要承擔自己犯罪的結果。
  
死亡是有三方面的:(一)肉身的死,人類絕不可能長生不老,這是罪的結果。(二)靈性的死,即以弗所書二章所提到,人在善事上是無能為力,而且是不能憑自己認識到神。(三)永遠的死,這是指主再來後,祂審判世界,不信的人就要經歷第二次的死(啟廿一8),即進入地獄,永遠與神隔絕。
  
當你明白生命因罪可以到達這樣的光景,就知道這是何等的可怕,盼望你能儆醒過日,免得被罪惡吞噬你的生命。

罪的結果是剛硬


經上說:「你們今日若聽他的話,就不可硬心,像惹他發怒的日子一樣。」(來三15)

人犯罪後也有另一種結果,就是心裏變得剛硬。
  
希伯來書的作者非常鄭重地提醒每一位信徒,要小心,不要陷入罪惡之中,免得慢慢心裏剛硬。他提到以色列民離開埃及後,因為不信而惹動神的怒氣,無法進入迦南應許之地這段歷史,來勸戒信徒。以色列民雖然見過無數神蹟,但仍是頑梗,是因為他們隨從自己的情慾不斷犯罪的後果。
  
剛硬是指甚麼呢?就是指不順從神和不信靠神的意思。你會否覺得以色列民實在很荒謬,他們見了那麼大的神蹟,竟然仍會不信呢?其實他們的經歷正好告訴我們罪惡結果的可怕,當人的心陷入罪中,就會受罪的影響,變得迷糊,看不見神的作為,只為不斷滿足自己的情慾,因而只順從自己的意思,不會順從神的意思。同時,人這時只相信自己的判斷,而不相信神,漸漸地對神的心也就越發剛硬。
  
要逃避這樣的結果,是需要信徒彼此常常規勸及提醒的。

罪的結果是內疚


我也知道在我裏頭,就是我肉體之中,沒有良善。因為,立志為善由得我,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。(羅七18)

犯罪會對生命有甚麼後果和影響呢?或許我們每天都在犯罪,漸漸好像是麻木了,沒有感到甚麼特別的後果。可是真實的一面卻不是如此,每一次犯罪,生命都要承受其後果。罪其中一種的結果就是內疚。
  
日保羅在他的生命經歷中,也是同樣要面對與罪惡的搏鬥,他承認在他裏面有罪惡的性情,以致所願意的善,他反不作;所不願意的惡,就倒去作,這樣的處境對一個肯追求生命的人來說是非常痛苦的,這痛苦就是他裏面的內疚,所以他呼喊:「我真是苦阿,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?」
  
當一個人在神面前立志不再犯罪,但不久他又軟弱失敗,若這樣的情況不斷發生的話,漸漸他就無法寬恕自己而產生很深的罪疚感,其實罪疚最深的痛苦,就是在不停傷害自己。
  
當你面對罪疚的時候,要認定耶穌愛你,因此你要接納及寬恕自己,不要再靠自己的意志面對那罪,要坦誠交託給主,祂必會幫助你。

非凡的人生


以諾活到六十五歲,生了瑪土撒拉。以諾生瑪土撒拉之後,與神同行三百年,並且生兒養女。以諾共活了三百六十五歲。以諾與神同行,神將他取去,他就不在世了。」(創五21至24)

作者是教會的傳道人

現代人的生活除了一個「忙」字之外,還可以用「驚」、「亂」、「雜」等字來形容;但也有些人感到自己老是活在一個呆板、苦悶的循環中,沒有甚麼刺激和新鮮感。創世記四至五章出現了兩個不同的「家譜」,到了第七代便各自發展,如:該隱的後裔「拉麥」娶了兩個妻子,生了各行各業的「祖師」,生活文化得拓展,卻使人變得狂妄自大;相反,塞特的後裔「以諾」,雖然看似像其先祖一樣活得十分刻板和平淡,但他「與神同行三百年」,卻是難能可貴的信仰經歷。

以諾與神同行,不單讓神介入他的生命,與祂建立美好而親密的關係,還讓他突破生命中生與死的限制。人的生命有限,屬神的兒女也不例外。但倘若我們在日常的生活中,能像以諾般活出與神同行的人生,便是一種非凡的生活,這遠比縱情於自我滿足的「享樂人生」更有價值。人生苦短,求主幫助我們時刻經歷到神的同在,帶領我們走人生的每一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