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尋此網誌

2011年2月7日 星期一

只愛自己所愛


自我的表現,除了高抬自己外,還有是專愛自己。自從人犯罪墮落後,人的愛已經被扭曲,人的愛都是自我中心的。
  
自我的強大力量,會使人只愛自己所愛的,無論是人或萬物,這樣的愛都是帶利益的,對自己有利,或能令自己快樂的,就會愛上,甚至這種愛是帶佔有性的。因此,在這慾望之下,人是不容易愛神的,因為神的愛是純潔的,不帶有任何利益,同時祂要求人的生命要改變,這改變往往是要經歷很深的痛苦和付上代價的。
  
因此,人就竭力去愛自己所愛的,逃避面對神,但耶穌一針見血地指出,「人若不愛我勝過愛自己的父母、妻子、兒女、弟兄、姐妹、和自己的性命,就不能作我的門徒。」人在自我的控制下,都在逃避神的呼召,「奉獻自己所愛的?為主犧牲殉道?」,「主阿!有需要嗎?」,「主阿,真的是這樣要求嗎?」我們數盡千百個理由解釋;最後仍是自我控制一切,生命仍是不快樂!

父母的言行教導,將影響孩子將來的品格。


在第一批太空人之中,有很多曾經當過童子軍。童子軍的活動能讓男孩們的想像力充分發揮,也能培養男孩們的自律以達到目標──即使那意味著到達星球。

1969年7月20日,童子軍正忙碌地舉行慶祝集會。在集會中,童子軍們興奮地聽到前老鷹童子軍,尼爾•阿姆斯壯從外太空傳來的問候。阿姆斯壯曾經是他們當中的一員,這位長大了的童子軍,終於讓自己的美夢成真!

從某種角度而言,基督徒家庭很像是充滿慈愛與屬靈的童子軍營地。聖經鼓勵父母要在家裡,為孩子提供正面的成長環境。聖經要求父母要「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」(以弗所書6章4節)。「養育」指的是提供資源使得他們身體、精神和靈性的需要上得著滋養;「教訓」包含孩子成長的各個層面;「警戒」是說明要根據每個孩子的需要,用最恰當的字句來給予引導。

讓我們努力使我們的家,成為一個愛與紀律並行的地方,好讓我們的孩子能發揮出所有的潛能,來榮耀上帝。

天父擁有的幼苗,充滿希望和潛能;當教育培養他們,成為主喜悅之人。

面對誹謗


麻雀往來,燕子翻飛;這樣,無故的咒詛,也必不臨到。(箴廿六2)

計志文牧師有一篇短文故事「面對誹謗」值得一讀:一位哲學大師曾一度遭到一個狂徒的嫉妒和謾罵,對此,大師一直心平氣和,沉默不語。一天,那人罵累了,大師笑著走過去問:「朋友,當一個人送東西給你,你不接受,那麼這東西是屬於誰的呢?」這人不加思索地回答:「當然是送的人自己的了。」大師說:「那就對了,到今天為止,你一直在罵,如果我不接受你的謾罵,那謾罵不是屬於你自己了嗎?」那人啞口無言,此後再也不罵了。

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會遇到爭吵、謾罵、誹謗等等;而我們的本能常常是以牙還牙,以眼還眼。這樣,我們得到甚麼呢?那就是爭吵升級,拳腳相加,冤冤相報。是不是要裝聾作啞?這樣不是吃虧了?如果真能做到這樣,也不失為聰明之舉。別人冒犯你,甚至是嚴重傷害你,主卻要求我們不要以惡報惡,這樣能磨練出我們的饒恕和愛心。如此一來,是不是惡人更有恃無恐去為非作歹了?絕不是。「不要以惡報惡… …不要自己伸冤,寧可讓步,聽憑主怒… …主說:伸冤在我,我必報應。』」(羅十二17至19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