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尋此網誌

2010年4月28日 星期三

當你只擁有上帝時,就是擁有一切。


畢約翰牧師講道的題目是「經濟蕭條的目的是什麼?」,他認為當經濟狀況急轉直下時,其中仍有上帝的美意,這可能是:
1.顯露隱藏的罪,使我們來到祂面前認罪,使我們得潔淨。
2.讓我們認清無止盡的發展是鋌而走險的危機;這總是會造成最糟的經濟蕭條。
3.重新定位喜樂的根基:喜樂根植於上帝的恩典之上,而非來自我們擁有的物質;喜樂是出於祂的慈愛,而非我們的錢財;喜樂是源自上帝的豐盛,而非我們的財富。
4.傳揚大使命:傳揚福音並使教會成長。在人類資源最無法供應的時候,正是傳揚大使命最佳的時機。
5.使教會關懷受傷害的會友,並且在愛的恩典中成長。
在困境中還有其他上帝要我們學習的課題嗎?有。在上帝一切都是可能的(路加福音1章37節)。祂擁有「千山上的牲畜」(詩篇50篇10節),上帝不會因經濟衰退而受限。在大使命當中沒有中場休息,祂也不撇棄我們(馬太福音28章20節)。不要將盼望放在世界的資產上,乃是要放在那一位掌管萬有的上帝身上。
困頓佔路央,美意神張揚;信靠全能主,便知祂慈祥。

唯獨基督甘霖能解除心田乾涸

倘若你生命中遺失了某個拼塊,記住:唯有上帝能夠全然地、豐富地滿足你,祂將使你生命的拼圖更為完整。
心上的缺角,財寶填不飽;唯有神滿意,沛足添光耀。

讓每日都成為誠實日吧!

求主助我真心誠實,所言所行盡都坦蕩;賜我力量做對的事,讓世界得見祢的光。
相信聖經的人,必須說誠實話。

如果希望生活平衡,那就倚靠上帝吧!

你的行程表總是排得滿滿的嗎?讓我們一起效法耶穌,挪出時間向上帝禱告,倚靠上帝的力量完成每天的工作。
我們每天面對的事情,會成為重擔壓迫我們;每日花時間親近上帝,可幫助我們釋放壓力。

靜候災難


站在望樓上的哈巴谷,經歷了一番天人交戰。神為何要使百姓落在凶殘拜偶像不公義的迦勒底人手中呢?為國家民族而飽受心靈的煎熬的先知,在望樓上聽見了耶和華的聲音--神使用迦勒底人懲罰百姓,但祂不會對迦勒底人的罪惡坐視不理。先知歷盡一場內心的掙扎後,他求神復興祂的作為,禱告讚美神,而他自己就只好安靜等候災難之日臨到,犯境之民上來。  

躲避災難是人自然的傾向,所以能夠靜候災難的,就必須要有一股不平凡的生命力。先知靜候災難,是因為他承認神在這事上有絕對的主權,他無權爭辯,也不能爭辯,公義的神所作的一切都是公義的!  

靜候災難的臨到,背後所持的信念是神是一位在災難中仍不撇棄人的神。而真正信神的人,他的信心是不環境、際遇、人事等變遷的。顛沛必於是;造次必於是,就算或順或逆;或得或失,神總是他的神。  

我信神是我災難中的神!

無所不知的神


千百年來,人都在竭力求取真知,發展了很多不同的學問,有的人求取真知是為親近神,有的卻是為了接近神,而接近的意思是說在身分地位上想與神靠近,甚或平起平坐。當人擁有豐富的知識,他若沒有發現自己一無所知,就會以此要譽於人,甚至上帝。  

人無論有多少知識,他都不能達到無所不知的地步,人可以察透人的心嗎?人可以明白別人一切所言所行嗎?就是這些,人便不能達到。相信神的人,會將「無所不知」單單留給神,而不會强求自己的知識上比於天,後者只不過是個狂妄自大之徒。  

神的知識奇妙,是我不能測的,祂至高,是我不能及的。這是高擧神的表現,也是承認神是至高者的讚嘆。所以相信神是神的人,都會承認自己對神的認識還不完全,尚不足夠,他甚至會痛心於自己對神的無知,而立定追求真知的心志,他追求真知是因為他想親近神。  

連深知神救恩意義的保羅也說:「深哉,神豐富的智慧和知識,祂的判斷,何其難測,祂的蹤跡,何其難尋。」(羅十33)我們豈不更須要加把勁去認識神!

2010年4月27日 星期二

將生命全然交託給上帝,才會有真正保障。

這也是完全委身於上帝的基督徒之寫照,那就是完全順服上帝的計計畫和祂對我們的旨意。願我們今日都順服上帝。
雖然我可能無法理解,祢為我預備的那道路,但主啊,我衷心祈求,行祢的旨意完全順服。

懼怕神


「耶和華啊,我聽見祢的名聲(或譯言語)就懼怕。」  

在「我信神是我的神」這個信念中,懼怕神是一個很重要的感情。在懼怕的感情裏面,我們才曉得神的莊嚴和偉大。  

我們所信的是位怎樣的神?在先知哈巴谷的禱告中,有很榮耀的描寫,祂的榮光遮蔽諸天,祂的輝煌如同日光,祂站立便使地震動,祂發怒天地都變色……,這位威嚴的神,是人所不能及的。人和祂相比,就連蒼海裏的一粟也不如。面對這位至大無邊的神,沒有甚麼感情比懼怕來得更自然、更適切。  

單是聽見神的言語,便足以令人害怕。神的言語帶着莫大的權柄和能力,祂創造宇宙萬物時是說有就有、命立就立,人騚蕈g驗過如此具威力的說話?  

我們懼怕神,即是說明自己比不上神,我們的言語和作為都沒有多大力量,由此我們可以承認神是超乎萬名之上的神。這樣的神,才是值得我們信靠的對象,信念亦由此培養起來。

2010年4月26日 星期一

生命若扎根於上帝的恩典,就永不會被連根拔起。

我們可以放心,上帝救贖了誰,也一定會因祂的名而保守他!

「必會保守!」祂的保證千真萬確!上帝是我們的牧者、救主、主宰。「絕不撇下!」一隻羊祂都不撇下!榮耀歸給上帝!祂必保守祂的羊。

雕刻的偶像


迦勒底人最嚴重的罪是雕刻偶像,神說他們有禍了。  

人類從沒有放棄過拜偶像,拜偶像使人的宗教感情得到落實,但這些宗教感情都是原始的、低級的,未能昇華至可以相信一位無形無像的神。  

拜偶像的人,用偶像來取代神在人心的位置,他們將住在人心的神摒諸門外。無形體的神不能給他們安全感,人只好用自己的雙手來將神具體化、形像化,好讓信心可以有具體的投向對象。  雕刻的偶像,是人將它刻出來的,裏面就算包金裹銀,也是毫無氣息的,但人不斷向它們嚷着;醒起!起來!他們正期待着自己所造的神,具有人的生氣。這跟神的創造剛剛相反,神賦與人生氣,但人竟想將自己的生氣放在「神」裏面。  

耶和華最恨惡拜偶像的人,他們想將自己提昇至神的位置,而不安分地做個人。偶像,最終只會使人角墮落受痛苦,人是不能從啞巴偶像身上得到好處的。  信神便不能拜偶像,拜偶像便不屬信神的,兩者是絕不相容的。

2010年4月25日 星期日

福音是上帝白白賜給人的無價禮物

神聖使命呼召你,要你成為世上光;當高舉福音之燈,讓人看見這真光。

認識耶和華榮耀的知識


先知哈巴谷的疑問,在神那裏得到回覆,迦勒底人必要為自己的狂傲和罪惡遭災禍。神不是不義的神,有罪的,祂終會報應。這時人便會明白一切都是出於萬軍之耶和華,對祂的知識和認識都相應增加。認識耶和華榮耀的知識要像海洋充滿水一般,充滿大地,這實在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景象。  

我們若要談對神的信念,就不能不豐富自己對神的知識和認識,我們的頭腦雖然很小,卻可裝載得起難以數算的資料,有更多關於神的知識,我們的腦袋圖書館就有更多資料,雖然知識不是必然會讓我們更認識神,但知識是我們解釋新經驗的依據,在不斷擴大知識層面的同時,我們更要追求對神的認識,讓神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彰顯祂自己,叫我們可以體驗一位活生生的神。  豐富的知識和認識,都是信念的同伴,它們是緊緊的扣在一起。一個不曉得神話語,在生活中沒有經歷神的人,他是很難提起信念來行事處世的,困為信念是不能在沒有對神的知識和認識的基礎下憑空產生的。

2010年4月22日 星期四

守望者


站在望樓上的哈巴谷先知,深遂的眼神反映他內心最深處的感觸,猶大雖然不義,但比之更不義的迦勒底人卻任意攻滅他國,究竟惡人放肆殺戮要到甚麼時候呢?先知要將這個問題帶到耶和華面前,只有在祂那裏,人的疑問才有出路。  

守望者,所望見的乃是萬千眾生,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,人類在歷史中一切的不義和罪惡,有眼睛的都可以看得見,世界淪落,人心放肆,人不把人當人,也不以神為神;但他所守的仍是一個孤獨蒼涼的信念,縱然世上再沒有同路人,大家都寧願與眾同醉,他仍然深信神,認定這一切都有祂自己的安排和計劃。  

在風雲變幻,罪惡滔天的時代,作一個守望者,自有一股寂寞蒼茫之感,當我們獨個兒遙望大地蒼生,又仰望天上的父,對時代、對人心、對上帝實有百般感受,雖萬語千言也說不盡。但我們仍然要守,就是至死也抱持着對神的信念,祂不會是一位對罪袖手旁觀的神;祂不會是一位不辨是非的神;祂更不會是一位虛謊延誤的神……  

念天地之悠悠,獨愴然而涕下,但在神那裏,一宿雖然有哭泣,早晨便必歡呼。

2010年4月21日 星期三

仍抓住生命的方向盤嗎?放手讓耶穌駕駛吧!

主啊,感謝祢的救贖,並祢不求回報的憐憫;我將自己完全獻給祢,助我榮耀救主祢自己。

要謹慎,勿在不重要的事上花費過多時間

主啊,什麼對祢最重要?什麼可以指引我們腳步?可否不讓任何事情阻礙,我們對祢深深的愛之路?

每個季節都有值得歡欣的理由

在每個季節,都有讓我們喜樂和行善的理由(傳道書3章12節)。對我們來說,每天的挑戰就是找到值得喜樂並行善的事,然後身體力行。
正如冬去春來,生命也是如此;即使烏雲瀰漫,勿忘上帝之時。

惡人吞滅比自己公義的


「惡人吞滅比自己公義的」是困擾哈巴谷最大的問題,他實在難以接納一羣比自己百姓更殘暴、更罪惡的人,竟有資格被神所用,來懲罰百姓。神若差遣天使天軍來懲治人,人還容易接受,誰叫自己罪有應得。神的公義必要在人可理解的理性範圍內施行,這是千百年來人對公義的要求,但惡人吞滅比自己公義的,無論如何是非當局者所能解釋的。  

對神的信念在這裏要面對一個嚴重的考驗,若然神的作為超過我們的理解範圍,我們還可以信祂嗎?今日很多人帶着各種在感情上難以接受、在理性上難以解釋的問題來到神面前(這些問題背後都有很頑固的信念基礎),他們逼切地求神按着他們的感情理性來處理問題,否則便很難相信這樣的神。  

真正相信神的人,可以懷疑神,可以質問神,但不可以否定神,雖然我們有很多問題仍不甚了了,但有信心的人,會曉得藉着這些不可解的問題來追求神、認識神。  

哈巴谷先知雖然不明白為何「惡人吞滅比自己公義的」,但他從沒有失去對神的堅信。

以自己的勢力為神


不相信神的人,並不表示他們完全沒有神的觀念,他們有各種各樣的神,只是不認識耶和華我們的神。  

神興起用以審判猶大的迦勒底人,是不相信耶和華的人,他們以自己的勢力為神。在他們心中,「我信神是我的神」的解釋是「我信勢力是我的神」、「我信威武是我的神」、「我信馬和馬兵是我的神」……他們將勢力、威武、馬和馬兵等如神,因為這些使他們覺得自己擁有如神般的能力。他們目中無神,必定顯為有罪。  

在二十世紀末期,有太多現代的迦勒底人,大家都以自己的勢力為神。勢力的定義包括了政治的力量、經濟的力量、軍事的力量、信息的力量……等。這些力量使人的存在空間不斷澎脹,人愈擁有這些勢力,愈可以把自己「神」化。當人發現自己可以在指掌之間,透過種種勢力,操縱世界的生死,人又如何逃避自封為神的試探?  

我信神是我的神,這個信念正告訴我們任何勢力都不能取代神的位置。

公理顯然顛倒


猶大末期,神興起迦勒底人(即巴比倫人)來懲罰悖逆的百姓。國內有强暴、罪孽、奸惡、毀滅、爭端、相鬥、律法放鬆、公理不顯、惡人得逞、義人受苦等情況,先知總結這等國情,不斷向神申訴,為何祂容許猶大長期處於不義之中?這是一個公理顯然顛倒的時代。  

我們今日何嘗不是處身於一公理顯然顛倒的時代?以黑為白,以白為黑的道德價值觀念,混淆千萬人心,人對是非的分判,全落於相對主義的圍困中,是非已變成次要的問題,最重要的還是「利」的考慮。在義利之間,多數人先利後義,公義日漸湮沒……  

在公理顯然顛倒的時代,談「我信神是我的神」顯然是一種抗衡,就是因為我們相信神,我們就不能以黑為白,以白為黑,先利後義,以相對抹殺絕對……  

有時我們真不明白公理為何會顛倒,也不甘理所當然地活在這樣的世界,我們可以像哈巴谷先知一般求問神,只是最終我們要把一切不明白、不甘心强化為對神的信念。  我們要在公理顯然顛倒的時代,做個持守信念的人!

2010年4月20日 星期二

我們不是藉由好行為得救,而是藉由耶穌的救贖。

不要讓撒但以虛假的希望來欺騙你,使你錯以為倚靠好行為就能得救。唯有透過耶穌在十架上的工作,才能使你得著真正的自由。
接受世界的教導,會陷失望的深坑;若要生命得自由,信靠上帝得永生。

信念的重整


向神求死的以利亞,是因為他曾為神大發熱心,可是卻於事無補,耶洗別並沒有因此改過自新,歸信上帝,反而發誓追殺以利亞。在信念失落之餘,先知感於自己孤單一人,再無能力與惡勢力抗爭到底,他惟一可以做的便是向耶和華求死。  

躲在洞中的以利亞,任讓失落的信念繼續失落,但神呼喚他出來站在山上,在祂面前,神要重整先知的信念。當人站在神的面前,那些有限而軟弱的信念,便會因着神的光照而慢慢調整過來。  針對先知的內心世界,神作了一連串的宣告,神要先知膏立哈薛作亞蘭王,膏耶戶作以色列王,膏以利沙作先知,膏這三人是要清除亞哈家和巴力的勢力,這點解除了以利亞對亞哈和耶洗別的惡那份無力感;神又說在以色列人中有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,這點舒緩了先知在與巴力對抗中那份孤單感。神面對面的處理先知信念中的弱點,以利亞的生命重新得到堅固。  

在我們對神的信念中,可能有很多弱點,讓我們一一找出來,交在神的面前,讓神給我們重整。

好榜樣能宣揚使人信服的信息。

忠心跟隨耶穌並非只是憑嘴巴說的,而是要身體力行。我們是否不僅傳揚福音,並且真正活出了真理呢?讓我們能言行一致,成為跟隨耶穌的楷模。
當謹記你背負主名,人們觀察你的生活;稱讚你或是指責你,藉你評斷你的救主。

信念之路


「你當走的路甚遠」,這是耶和華的使者對以利亞所說的話,這條路足有四十晝夜那麼長!  其實在信仰的路上,我們當走的路也甚遠,這是一條信念之路,在當中也有動搖的時刻。  

高處不勝塞,人在信念的高處,是最受不起信念的打擊。以利亞以一人勝過巴力四百五十個先知,他對神的信念在提昇中牢化起來,真理必然會勝過邪惡,神不會容讓假神在百姓中橫行。在這個信念的高處,信念表現得最脆弱,因為信念開始缺乏彈性,以利亞用信念來限制他所信的神,當無限的神超出他信念的範圍,他對神的信念便受到嚴重的打擊。神為甚麼不懲罰耶洗別?何以耶洗別仍能在國中繼續她的惡行?難道大能的神不能奈何她?這都是先知在信念的矛盾中不能理解的事情,他只能將矛盾轉化為對神的埋怨,「耶和華啊,罷了,求祢取我的性命……」他對神的信念在僵化,也在動搖。  

信念之路甚長甚遠,我們對神的信念不是用來限制神的,乃是叫我們更認識神。所以這條漫長的路其實是一個不斷調整的旅程。當無限的神超出我們的信念範圍,讓我們可以用更廣闊、更開放的心靈來提昇信念。信念切忌僵化。

2010年4月18日 星期日

聆聽上帝的心聲,然後真心傳給人。

我們透過默想、禱讀聖經、靈修,讓上帝對我們說話。祂賜給我們「受教者的舌頭」(以賽亞書50章4節),好讓我們與那絕望的人分享上帝的智慧。
我們從主得著安慰,祂要我們與人分享;修補那些破碎心靈,驅走絕望點燃理想。

知道祢是神


以色列民是一羣對神無知的人,他們所知道的只是傳統、律法,卻不知道在傳統、律法背後的神。  

在以色列人的歷史中,神不斷的差遣祂的先知,進入百姓中間宣告審判、傳講希望,目的都是希望百姓知道祂是神,是以色列的神。  

神用心良苦,祂使用以利亞先知與巴力先知比試,就是要給以色列民一個震撼的經驗,使他們可以透過事實來知道神。當燔祭的牛犢在滿了水的壇上被火燒盡,眾民頓然對神有了實實在在經驗,是這個鐵一般的事實逼使他們俯伏下來,高呼耶和華是神!耶和華是神!  

其實百姓的心靈很膚淺,信念在他們而言,是一件空洞虛無的事情,引領他們出埃及的神、進入迦南的神、建立王朝的神,都不能牢固起他們對神的信念。他們只受感於眼前的事實,他們相信事實過於相信神。只是事實會隨着歲月而逐漸模糊,屆時一切的信念也會打回原形,回復那種空洞無物的狀態。  

我們相信神是神,不能單建基在一兩次短暫的經驗上,而是要在神的話語中找到基礎。

2010年4月15日 星期四

旁觀者


或許,我們在信仰的路上,都只是旁觀者,雖然沒有離開神,但也沒有真的相信神。  

在迦密山上,以利亞斥責眾民說:「你們心持兩意要到幾時呢?」百姓都是沒有主意的,他們對神和對巴力都沒有不移的信念,信念搖擺是他們的特性,這些人比「認真」拜假神的人更討厭,搖風擺柳,總叫人看不出他們的立場。所以先知要求眾民表明信仰的立場:「若耶和華是神,就當順從耶和華;若巴力是神,就當順從巴力。」但眾民卻一言不答。  

眾民一言不答,他們仍樂於做信仰的旁觀者。他們只是對比試的方式甚有興趣,這反說明了他們對哪一位是真神是全無所謂的,無所謂是因為他們根本沒有真相信過神,他們的相信只是表面的信心,並非有甚麼真情實感。  

信仰的旁觀者是沒有甚麼關於神的信念的,他們只相信自己用來旁觀的眼睛。他們的心是眼睛的附從者,任由眼睛向心投射假像。但當他們的眼睛看不到神蹟奇事,他們的心便失卻依據,信心便無從提起。  一個對神有信念的人,他的心往往比眼睛强。

敬畏耶和華的俄巴底


俄巴底雖然是亞哈的家宰,卻是個敬畏神的人,在耶洗別殺耶和華的先知時,他將一百個先知藏起來,拿水和餅供養他們。他在凶險之餘,仍執着敬畏神,這是俄巴底特有的生命質素,與那些看風駛利的人,實在不可同日而語。  

跟撒勒法的婦人一樣,俄巴底在聽從以利亞指示之前,也經歷了一個信心與現實的衝突。他相信神,他相信以利亞是神的僕人,但這個相信就能叫他聽從先知的話,告訴亞哈他要找的人在這裏?在現實的考慮下,他要冒一個生命危險,萬一以利亞離開這地方,亞哈找他不着,就必會遷怒於自己,把自己殺了。這個代價是不能不考慮的。  

當信心與現實有不協調時,我們大多數會放下信心來遷就現實,或向現實妥協,因為現實的結困是可見的,信心的後果是不可見的,所以我們在兩者掙扎之際,很快便會放棄掙扎,讓現實的考慮佔據我們的心。只是生命要活得豐盛,我們就要學習提起信心,用信心來勝過現實的考慮,全心為神而將生命孤注一擲。  

俄巴底經歷了一番內心掙扎之後,最終都能以信心孤注一擲。生命的信念很多時都是在矛盾掙扎之中形成的。

撒勒法的寡婦


基立溪的溪水已經乾了,神又透過撒勒法的寡婦來供養以利亞。  

神的供應很奇妙,祂沒有差遣先知到富有人家之中過活,在那裏衣食無憂,祂卻吩咐以利亞往寡婦那裏,她連自己和兒子的生活都成問題,又如何能供養多一人?  

神在供養人之餘,也考驗人對祂是否有堅强的信念。人所領受的恩典不是廉價的,他須要付出代價,而代價就是以整個生命來相信神,深信神是生命之主。  

好一個撒勒法的寡婦,只剩下一把麵、一點油,和兒子吃完了便只有等死,但卻聽從了先知的話,先給先知做餅,才為自己和兒子做餅。這當中需要一種信心的跳躍,躍過對自己和兒子生命的重視,也躍過那種朝不保夕的感受,甚至躍過理性對自己的說服力,而完全相信神的應許。  撒勒法的寡婦雖然只是個普通婦人,但在對神的信心上,她卻是個了不起的人物,因為她願意將僅有的獻給神,她用信心戰勝了原先的懼怕!

2010年4月14日 星期三

智慧的第一要項是知曉真理,其次為明辨。

今日聖經遭受質疑,在有些教會中,聖經甚至被取代了。我們的觀點絕不能取代上帝的真理,因為人對聖經的理解會有偏差。唯有聖經是我們良知的指南,指引生命在人生大海上的航向,所以當謹防誤解聖經。
基督永恆真話,若非篤行心中;人所思想策畫,將如糠秕散花。

當基督的愛在心裡成長,生命就會流露祂的愛。


早期的《靈命日糧》作者維儂.格蘭(Vernon Grounds),以結婚超過七十年的資歷,曾經提出以下幾項讓愛成長的重點:
思想上帝藉基督給我們的愛,花些時間思索祂是如何為你捨命,閱讀記載祂事跡的福音書,對祂獻上感恩。
禱告祈求上帝的愛,祈求祂使你更認識祂的愛,讓你與配偶或他人相處時,能夠活出基督之愛(哥林多前書13章)。
在生活中實踐上帝的愛,無私地奉獻自己。有個新婚的人告訴我,他認為愛情是很實際的事,他說:「我的責任是讓我的另一半活得更舒適。」另一方面,更具挑戰的愛是激勵彼此過敬虔的生活。
當我們思想愛、祈求愛、實踐愛,愛就會成長。
天父,這是我祈求,求祢的聖手指引我;求讓我完全為祢活,生命彰顯救主大愛。

2010年4月13日 星期二

當我們不凸顯自己時,才能彰顯基督榮耀。

我們只是瓦器,耶穌是我們生命裡的真寶貝。
雖然軀體終消殞,日日內心得更新;因主生命與力量,常住此脆弱瓦瓶。

我們被改變之後,才能成為改變的管道。

若你想要成為改變的管道,不要抵抗上帝那真正「改變的動力」,祂要塑造你,按著祂的旨意讓你得到極大的益處。
為了耶穌的意願,要改變他人生命;但首先得要謙卑,讓祂先塑造我們。

以利亞靠主而活


神藉着以利亞先知向亞哈宣告祂的審判,以色列要經歷幾年的乾旱,天不下雨,不降露,以利亞與以色列人一同承受乾旱之苦。不知道以利亞此刻有何感受,宣告審判的人,竟然要和受審的人同受「懲罰」,這不是有點荒謬嗎?  

神自會照顧祂的僕人,只是祂的方法卻是那麼熬煉人的。祂用烏鴉叼餅和肉來餵養先知,又讓先知飲用基立溪的水,但烏鴉的餵養,不知何日告終,而溪中的水,總有乾涸之日。先知靠主而活,實在真實不過。  

可有嘗過靠主而活的滋味嗎?箇中需要有很大信心支持,而信心完全不能以經驗為憑據,心靈好像在四無傍依的境況中虛懸,四處空空盪盪,找不到踏實點。生活在沒有任何物質的支撐下,心靈便會嚐到靠主的滋味,那份懸空感,那份虛盪感,和着那股因着主而有的安全感、踏實感,揉在一起,滋味是怪受用的。  

先知和百姓同受乾旱之苦而有所不同,百姓受苦不認識神,先知受苦卻更知道神、相信神、信靠神。

2010年4月11日 星期日

亞哈的惡


亞哈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,比他以前的列王更甚,因為他眼中沒有神!  


他犯了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所犯的罪,他還以為輕,耶羅波安所犯的罪是鑄了兩個金牛犢,一個放在以色列南部的伯特利,一個放在北部的但,在南北兩個敬拜中心的圍抱下,以色列通國陷入拜偶像的罪中;耶羅波安更且在邱壇裏建殿,又立不屬利未人的凡民為祭司(參王上十二29-31)。  


亞哈的惡尚不止於此,他又娶西頓公主耶洗別為妻,公然在以色列首都撒馬利亞建造巴力廟,又在廟裏為巴力築壇,甚至做亞舍拉(迦南女神的名號)。這些都是公然棄絕神之舉,簡直不將耶和華放在眼內。  


其實以色列及猶大人一直所犯的毛病就是不以神為神,由此而放縱自己,敬拜偶像,而神一直透過先知向百姓宣明,祂才是與他們立約的神--「我要作他們的神,他們要作我的子民。」或許這不單是以色列人的毛病,更是全人類的通病。  


我們必須以亞哈的惡引為鑑誡,留心自己是否也正在犯以色列人的通病。

傳揚我們的名


「在名字裏面的是甚麼呢?我們稱為玫瑰的,若換上另一個名字,同樣芬芳撲鼻。」這樣說來,名字好像沒有多大作用,名字的意義是人隨意加上的,這是名字的虛無主義。  


然而,名字的意義並非虛無得可隨意更換,名字代表存在,一樣沒有名字的東西,人是沒法意識到它的存在的。  


人要意識到自己的存在,所以人需要名字。當人想自己存在得更廣更遠,起碼要比一個七尺之軀來得廣遠,可行的辦法不是膨脹自己的身軀,而是傳揚自己的名,使自己的存在,不單「在」於肉身的軀殼,更「在」於別人的生命中;也不單「在」於短短數十寒暑,更要「在」於千秋萬世。  


人不甘受限於這個被造之軀,他們要建一座城和一座塔,來傳揚自己的名。此際,人只想到自己,不願單單做一個受造物,他們想靠自己來擴張自己的存在領域,不甘受限於神創造時賦與人的存在空間,這是人藐視神的創造安排,企圖將自己無限化的罪。  


在傳揚自己的名與傳揚上帝之名之間,我們如何取捨呢?

2010年4月10日 星期六

與人立約的神


一度七色的彩虹,將天上的雲彩連起,我們當要記得,在絢爛的色彩背後,有神與地上各樣有血肉的活物所立的永約。  


與人立約的神,是一位信實的神。祂若不信實,祂跟人立約便沒有意義了,因為祂可以隨時背約,但神由始至終沒有違背祂與人所立的約,背約的是人。人離開神,不遵祂的話,破壞了人神之間的約,毀約的一方須要付上代價,神在歷史中不斷控訴以色列人毀約。  


我們相信神是與人立約的神,祂在歷史中多次與人立約。作為約的一方,我們是有責任守約的,守約要有矢志不渝的毅力和勇氣,只可惜我們是軟弱的人,約守得一陣子便鬆懈下來,我們向神所立的志,不消三五七天便告崩潰。人不守約,奈何?  


人三番四次毀約,但神知道人的困難,所以雖然祂不斷懲罰人不守約之罪,但祂仍以慈愛與人立新約,祂始終沒有放棄人類。  


彩虹之約,見證神與人的關係,祂期待人與祂復和,但人又如何回應呢?

挪亞獻燔祭


挪亞出了方舟,便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,拿各類潔淨的牲畜、飛鳥獻在壇上為燔祭。  燔祭,是將全隻祭牲燒在壇上,一點也不保留,作為人對神的敬奉。挪亞獻燔祭,向神表明他對神那份完全奉獻的心,他不會留下一些給自己吃用,將所有全獻上。  


我們的生命,若能有多一點燔祭的意義,或許我們會更容易明白甚麼是信心、認定、堅執和敬虔。有些人生來就具有濃厚的燔祭氣質,他們隨時隨刻願意把自己的生命向上帝呈獻,而拒絕人世間的有限、相對、自私、虛偽和醜陋,因為燔祭的生命要求絕對、完美。  


生命需要保留一點燔祭的意義,好叫我們的生命能夠毫不保留,而這種毫不保留的擺上,就能使生命放出光華,生命若有太多餘地,只會令人生黯淡無光。  


挪亞獻燔祭,他的人和的祭是相配合的,一個不留餘地相信神的人和一壇毫無保留的祭,神在天上聞得那馨香之氣,便心裏大悅,不再因人的緣故而咒詛地。  


若我們說相信神,那就讓我們的生命化作燔祭吧!

挪亞是個義人


神要除滅人類,惟有挪亞在耶和華眼前蒙恩,因為挪亞是個義人,在當時的世代是個完全人。雖然挪亞並非全無犯錯,但按當時的價值標準,他已經是個對神純全正直的人,神所吩咐他的,他都一一照做,神在他生命中,是天地間至尊無上的神。  


聖經說挪亞是個義人,能配得起這個稱呼的,在整部聖經中寥寥可數。雖然嚴格來說,世上連一個義人也沒有,但能夠被神稱為義人的,祂對神的敬畏實有過人之處。  


在悖逆的世代,人總喜愛執拗,不單與人執拗,甚至與自己也過不去,自然更喜歡違逆神的吩咐。這樣的人,處處與神抬槓,自以為是,沾沾自喜。這等人,與義人相去何止萬里,簡直和「義」字完全沾不上邊。  


挪亞順服,他順服因為他信神,若沒有信,順服是談不上的。我們如何能服從一個連自己也不相信的人?基於信神,挪亞才能稱得上是義人,因為「義」者,不單是行為上的合理合宜,符合道德標準,更重要的在心靈裏的認定神、堅信神、執神,這方才是一種更高的「義」。  保存對神單一純真的信心,是挪亞被稱作「義人」的原因。

2010年4月4日 星期日

憂傷的神


人類的罪惡有增無已,尤其是在婚配的事上,人隨意挑選對象,完全不理會對方是否敬畏神的人。嫁娶成了肉體的滿足,而不是靈性的交往。人既屬乎血氣,神便離開人類。  神「後悔」造人在地上,祂「後悔」不是因為祂做錯事而悔不當初;祂「後悔」是因為祂見人的罪惡很大,就改變了心意,不再與人相交,要毀滅人類。  


跟「後悔」之情一起的,是憂傷之情,神是一位會憂傷的神,祂何竟忍心要滅盡一切所造的人和走獸,並昆蟲,以及空中的飛鳥?祂憂傷是因為人傷了祂的心。  


我們不斷傷神的心,幹祂不喜歡和討厭的事情,刻意離棄神,將神放在低而下之的地位,任何事情的價值都比祂重要,只要事情與神有不相容,神不會是我們的首選……這怎不教神傷心?  體恤神憂傷的心吧!不再用犯罪的刺來刺祂的心!我們要回復跟神戀人般的關係,忠誠對祂說:「你在我裏面,我在你裏面。我的心和你的心,要深深印合。」

獻祭者


不是所有獻祭的人都是全心獻祭的。獻祭而無心獻祭,獻祭的人便不能算是獻祭的人,而獻祭這個行動也不能算是真的獻祭。一個不是獻祭的人,在做一些不是獻祭的行動,這時刻的他和他所作的一切,都只能算是空無意義的。  


該隱是個無心獻祭的人,所以他在獻祭的事上行得不好。行得不好最終極的原因,是沒有認定獻祭的對象,認定獻祭對象就是將當有的敬意、畏懼、驚訝、讚頌、感恩之情,和祭物一同呈獻給神。所以在獻祭的過程中,心的呈獻必先於物的呈獻,而物的呈獻就是心的呈獻的表達,難怪神看不中該隱和他的供物。該隱的獻祭既然是沒有心的呈獻,這個人當然不能被神悅納,而他的祭物,也就是白獻了。  


沒有認定神為獻祭的對象,獻祭是徒然的,而更嚴重的問題是,當人不把神當神,罪就自然有機可乘。若我們期望神悅納我們為祂所作的,我們就要先處理自己的生命,神看人先於他所作的。勢不兩立。神從沒有放棄祂公義審判者的角色,終有一日,我們都要在白色大寶座前受審判,屆時神給我們的「結案陳詞」會是怎樣呢?

審判者


人吃了不當吃的禁果,他要為所作的付上代價。  


蛇要用肚子行走,終身吃土;女人在懷胎及生產上必多受苦楚,又要被丈夫管轄;亞當要終身勞苦才得糊口;這便是人犯罪當受的刑罰,實在叫人難當。  


神是以公義審判的神,祂審判人必定是人罪有應得,祂不會嚴懲人過於人當受的,也不會寬容人不及於人應得的,祂的審判,必然恰到好處,使犯罪的人無話可說,只能痛悔地承擔自已犯過的後果。  


神的審判不會有偏差,因為有偏差即表明有不公義的情況存在,過嚴或過寬都是不可能的,公義的神,豈會不按公義審判呢?  


邪惡的世代,不要妄想慈愛的神會對犯罪的人寬大處理,祂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,就是基督徒,更不可以借恩典來肆意犯罪,神雖有慈悲憐憫,但不表示祂會對罪寬容,祂恨惡罪,與魔鬼勢不兩立。神從沒有放棄祂公義審判者的角色,終有一日,我們都要在白色大寶座前受審判,屆時神給我們的「結案陳詞」會是怎樣呢?

你在哪裏?


天起了涼風,有耶和華的聲音傳到人的耳中:「你在哪裏?」  


神呼喚犯罪的人:「你在哪裏?……」在我們認罪悔改的時候,我們得明白是神尋找人,不是人尋找神。我們所相信的是一位主動尋找人的神。  


犯罪的人都會像亞當夏娃一般躲避耶和華的面,這是犯罪者的自然反應,誰能帶罪而敢面對神呢?罪總是在黑暗中進行,人躲在黑暗中,滿以為就可以避過神!  


人只有躲避神,神只有主動尋找人吧,當祂的聲音--「你在哪裏?」一聲聲傳入人的耳中,人又怎能裝作聽而不聞,祂威嚴而帶祥和的聲音,直喚醒罪人的心靈,人雖害怕,但不能不起來回應--「我在這裏。」  


縱然有很多時候,我們不希望給神找著,但沒有人能躲過神,既然不能躲,我們就當好好扮演一個角色,做個回應神的人。  


回應神吧!不要讓神空尋找,空等候,空付出祂的愛!

關係破裂


當人拿起禁果咬上第一口,天地間最沉痛鬱積的事實便告發生,罪進入了神所造的世界,神與人本來密切無間的關係,立時宣告破裂。  


活在罪惡世界中的人,早已接納了罪的事實,很少再會對罪追本溯源,我們雖都知道罪的嚴重性,但卻少有對人犯罪感到痛惜難過,當我們讀到蛇誘惑人吃禁果的經文,這段經文實在離我們太遙遠了,我們不是把它作為神話來描述,就是把它當為已過去的事情,與我們沒有切身的關係,所以在感情上很少會為這天地間最沉痛的一刻而扎心痛苦,這是否表示在我們心中,早已接納人與神關係破裂的事實,而不再受感於這破裂之源?  


我們真須要反省自己對神的信念,與神的關係是否模糊得可有可無?關係破裂是否只是些無關痛癢的事情?人吃禁果雖只是短暫的剎那時刻,卻關係億萬後人的生命,也關係我們現今的生命狀態,這絕不是輕鬆平常的一刻,而是在人類整個歷史中,最關緊要的時刻。  


在我們很久很久以前的那一日,人神的關係破裂了,但在很久很久以後的這一天,我們與神的關係又怎樣呢?

獨居不好


「那人獨居不好,我要為他造一個配偶幫助他。」於是神為人造了女人,二人成為一體。  獨居不好,人的生命潛質在獨居中,難以有好的發揮,男女二性在愛中,彼此進入對方的生命裏,把對方的生命力逐步開發出來,也在對方的生命中尋得自己人生的意義。  


神知道人獨居不好,就為他造了一個配偶。他的另一半和她的另一半,加起來使生命更完整,更富姿彩。  


人若獨居,不單他的生命力少了投向對象,連他自己也會慢慢與自己疏離,尋不人生的價值,更甚的,他少了一個重要「通道」認識神。  


人得有配偶,在與配偶的認識過程中,就能更深入認識神。人在夫婦的關係中可以更明白人神的關係。希伯來人說「知道」神,就是借夫婦那種親密的關係來表達的,神期望人與祂的關係,就好像夫婦間那般親密無間。  


神何等渴望人認識祂,所以祂為人做配偶,不單叫人與人之間得幫扶,更讓人真「知道」神。  神不斷打開人神溝通的通道,但我們有沒有好好透過種種通道與神溝通呢?

有靈的活人


人是有靈的活人,這是說神將生氣吹在人的鼻孔裏,人就有了神的生氣,可以活了。人若沒有神的生氣,它仍然只是一把泥土,始終活不成。  


人能活,是因為有神的生氣,神的生氣就是風,就是靈。我們既是已活之人,就要明白活之源,不在宇宙的生生變化,也不是大自然的孕育所成,而是源自上帝的靈、風、氣。  


人必須要做個有靈的活人,方才算是個真正的人。但今日有很多「活」人,其實是以死人的方式來活,活得像行屍走肉,完全喪失了神的形像,他們雖活猶死。  


這是一個捨棄的世代,人拒絕上帝的靈進入自己的生命中,甚至自願將靈魂賣給魔鬼,讓罪惡來攫奪自己「活」的本質。人在死活之間,竟然會捨活取死!  


必要在死活之間重新作一抉擇,昨日我們在活裏死,今日就要在死裏活。當我們安靜下來,審慎地在死活之間作決定,相信沒有人仍會選擇死。  


要做個有靈的活人,就不能拒絕神的靈,且讓神的生氣帶活我們這把泥土!這個肯定說明了人不是神,也點出了人必要在神那裏,才能明白自己與神的關係,以人的身分重回到那位創造者的懷抱,就是我們的信仰。